六十九年前的一场龙卷风
回溯至1956年,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今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曾遭受一场极具破坏力的龙卷风侵袭。灾难降临后,全校师生在上级党政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援助下,齐心协力开展各项救援工作,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遭龙卷风袭击后的思晏堂
1956年9月24日下午约两点,冷暖气团在上海浦东南汇上空剧烈对峙,最终形成了一股龙卷风。狂风夹带尘土、砖瓦、木石等杂物,从东南方向呼啸而来,迅速冲入上海人口稠密的核心城区。这股龙卷风直径约100米,最大风速超过60米/秒,相当于17级大风。从接触地面起,直至外高桥入江消失,持续近一个小时。
许多人目睹了这场灾难:“只听见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呼啸声,俄而,就像几十架低空疾飞的喷气式飞机从头上略过一样,啸声大得令人发抖……”风暴一路北行,声音如引擎轰鸣,沿途毁坏了大片工业场所和基础设施。浦东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在巨大的气压差下被掀开屋顶;一只重达11吨的储油罐被龙卷风生生拔起,抛至百米之外;有轨电车被大风刮倒,多名乘客受重伤;上海第二印染厂、上海食品二厂、上海机床厂等多家工厂的车间和仓库倒塌,化为废墟……
据统计,此次龙卷风共造成59人死亡、677人受伤,其中杨浦区死亡38人、受伤478人;12个工厂、6个仓库、4个学校的厂房、宿舍、教室被吹倒或揭顶,其中杨浦区倒损房屋145间、坍塌61间,经济损失难以估算。
灾难发生时,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几百名学生正在教学楼内上课。这座教学楼名为思晏堂,建成于1908年,是沪江大学第一幢也是最重要的一幢综合性大建筑,当时一、二层用于教学,三、四楼为学生宿舍。剧烈的狂风将这幢历史建筑摧毁了一半,猝不及防的师生被倒塌的墙壁掩埋,随之而来的砖瓦木材如雨般倾泻,造成了二次重创。在这场灾难中,37名学生不幸遇难,100多名学生和教职工受伤。幸存的学生后来回忆道:“我们班级有47人,死了17人,其余的都受伤了……时值夏日,死难的同学有的穿着短袖短裤,有的穿着汗衫……我一个个看,惨状目不忍睹。”
学校断电,电话断联,整个学校陷入了混乱。全校师生冒着生命危险在断壁残垣中营救伤员,通宵达旦投入救援工作。附近水产学院(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和上海机床厂的工人纷纷前来支援。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的肖流,冒险跑到附近的上海机床厂,打电话向第一机械工业部报告灾情,请求上海市相关部门提供援助。
灾后救援现场
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接到消息后,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市工会联合会主席钟民、市公安局局长杨光池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赶到学校,指挥救援。时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和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曹荻秋等党政领导也先后来校看望慰问伤员及其家属。
解放军、公安部、消防队等救援力量相继到达,协助抢救并维持秩序。中建一局、港务局调来吊车进行抢修,上海电线厂派遣150名工人冒雨架设电线并安装临时广播设备,上海锅炉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多个工厂也派出工人参与救援。第二印染厂、建筑工程局职工医院等单位的医护人员几乎全员出动。同济大学、财经学院、水产学院等高校则提供了汽车支援。
领导慰问受伤学生
为了安葬死者、救治伤员、抚慰伤亡学生家属,肖流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学校迅速成立了修复、复课、秘书、调查、慰问和善后等多个工作小组,开展救援和善后工作。慰问组将物资送到伤员所在的15家医院;救济组负责接收市民政局提供的衣物、棉被等生活物资,分发给受灾学生,并对经济困难的家庭进行帮扶;修复组则负责建筑修缮、交通恢复和宿舍安置等工作;复课组着手解决教室、教材、文具等恢复教学所需的问题。9月28日,龙卷风过后的第四天,学校顺利复课,完成了上级“争取在最短期内复课”的指示。
肖流(其中站立者)
思晏堂已然无法使用,面对复课后教室紧张和教材缺失等问题,学校采取了“二部制”,即上下午轮流上课,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仍按原计划进行。同时,充分发挥教室及自修处所的日夜使用率,紧急改装了57支光灯泡,为高年级同学在宿舍内自修创造条件。对在思晏堂散失的教材,则加急向书店采购并补印讲义尽力供给学生。这些措施的实行,最大限度保证了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龙卷风过后,校园一片狼藉。为了重建校园,第一机械工业部向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拨款,用于修复学校受损建筑,并对校园现有房屋进行安全鉴定。鉴于思晏堂无法恢复原有的使用面积,一机部批准新建一座约75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经过校内多轮讨论研究,学校决定新教学楼建在大操场北面,参考郑州机器制造学校的教学主楼图纸,请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进行总体设计。1960年,新建的五层教学大楼(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一教学楼)正式启用。9月29日,龙卷风过后的第五天,学校校报《上海机校》就在第一版列出了“在风灾中牺牲同学名单”,哀悼不幸失去生命的同学。
肖流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的战友、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干部——37位优秀的同学在这次大风灾中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幸,也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严重损失,我们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哀悼”。第一版还列出了“来校慰问的单位名单”表示感谢,从上海市委到个人代表,从第一机械工业部到南京机器制造学校,长长的名单占据了三分之一版面。
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在大操场上勘探
1956年10月,学校成立基建办公室。同年12月,校内12幢受损房屋全部修复完毕。1957年5月,思晏堂完成重建,建筑由原来的四层变为两层(假三层),原有的教学功能被取消,改为办公楼。语言教研组的吴丕绩老师受学校委托,撰写了《教学楼重建碑记》,碑文被镌刻在修复后的思晏堂西门左侧墙基上,记录了龙卷风发生的时间、受灾程度和救援情况,鼓励师生要自我激励、自我鞭策,学习近代科学,以此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碑文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69年前,狂烈的龙卷风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社会各界大力援助,全校师生团结一致、不畏困难抢险救灾,校园的重建不仅是物理建筑的复原,更是学校尊重生命、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精神的升华。
来源:上海杨浦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当初有头黄牛飞起来刮到这杨浦定海这里[哭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