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体工队长 发表于 2025-3-18 14:44:39

名人堂故事会 | 马清盛:我的抗美援朝





1952年8月,“大头兵”马清盛挤进“闷罐车”,从家乡广东一路北上,经丹东进入朝鲜驻防。3年多后,他从朝鲜回国。这是他的抗美援朝——

从汕头到樟木头
有一天,也是那么个三四点钟起来。背着背包,走!起来就走了,就不回去了。1951年,汕头。
一支名叫“黑黑队”的球队,在当地篮球比赛中拿了亚军。领头的小伙子叫马清盛。这一年,他20岁。
几家单位前来招人,马清盛思考过后决定去46军,当一名“大头兵”。这支部队刚刚完成湖南剿匪的任务,在年初进驻粤东,承担海防。马清盛被分配到136师的山炮营,成为一名炮兵观测员。
篮球是部队里最盛行的体育项目之一,马清盛自然是佼佼者。他在师里小有名气,几个师之间打比赛的时候,他都会参加。


马清盛(后排右三)所在的炮兵篮球队。1952年的一天,军区篮球队来到马清盛所在的山炮营,与营篮球队打了一场比赛,结果输了。军区相中了马清盛,立即把他调走。师里本来是不放的,但消息传到他们耳朵里的时候,军区已经派了一辆自行车,把马清盛拉走了。就这样,马清盛被调往军区总部。1952年初夏,马清盛发现,部队突然开始加强日常徒步训练。每天天还不亮就要起床,背起背包,徒步行军。没人告诉他们原因,只是日复一日地练。就这样练了一个多月。在一个寻常的凌晨,马清盛和战友们依旧三四点钟起床,背好行囊,走出军营。当时的马清盛并不知道,这一走,他就彻底告别了这座营地。马清盛口述:这一走,就不回来了。他们一路向西。这一次他们走了多久,马清盛已经记不起来了,他只记得“起来就走”“不回去了”。这段历史有据可查——他们走了半个月的时间,从8月17日走到8月31日。马清盛所在的部队集结于樟木头车站附近。樟木头站是广九铁路上的大站,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兴建了两条专线,一条运输石料,一条军用。
从樟木头到丹东到了丹东,第二天就发了志愿军的衣服、志愿军的胸章。

休整几天之后,46军踏上了向北的征程。他们从樟木头上了火车,确切地说,是“闷罐车”。在那个年代,闷罐车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军列。一些大规模的军事调动,都是靠它完成的。46军的这次调动,目的地是朝鲜半岛。
马清盛还记得当时的场景:“一个车厢睡了20多个人,一直走到武昌;武昌要过长江嘛,长江没有桥,就搭了个轮船过去……到了武汉,还是上了闷罐车。”
9月14日,马清盛和战友抵达丹东(即当时的安东)。在丹东,他们领到了志愿军的装备:志愿军胸章、紧腿的棉衣、带毛的皮鞋等等。随后,他们雄赳赳气昂昂,由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

马清盛成为光荣的志愿军战士。马清盛口述:到丹东,发装备。
从丹东到朝鲜一个人发了两斤压缩饼干。吃两三片,再喝一点冰碴子水,这样肚子就胀了。
马清盛所在的46军负责接替42军,承担西海岸防御任务,防止“仁川登陆”重演。从丹东到目的地,马清盛走了7个晚上。
马清盛道出其中原因:“白天不敢走,白天美国飞机老来。所以晚上走路,白天睡觉……白天飞机要来,他来他不管你的,扫射。”
为避免暴露,志愿军行军过程中不能生火做饭。马清盛回忆他们如何解决吃饭问题:“从丹东来,一个人发了两斤饼干,压缩饼干。吃个两三片、三四片,再喝一点冰碴子水,这样肚子就胀了。”马清盛对此轻描淡写,以苦为乐,说到这里甚至哈哈一笑。马清盛口述:就着冰碴子水吃压缩饼干。
就这样,马清盛所在部队于朝鲜肃川以北地区集结,完成换防。这里距平壤大约70公里。
从朝鲜到沈阳从我入朝到离开朝鲜,大概不到4年,到了1955年才回来。

驻扎期间,部队也有业余文化生活。46军军长肖全夫喜欢体育运动,闲暇时就喊大家打球,这自然少不了马清盛。
1953年的一天,志愿军篮球队到46军慰问,马清盛带领队友把他们赢了。没过多久,调令来了。包括马清盛在内的3人被调往开城集训,作为部队体育骨干进行培养。于是马清盛前往开城。训练两个星期之后,他被留在平壤,开始志愿军篮球队生涯。

马清盛(前排右二)所在的志愿军篮球队。

马清盛(右二)所在的志愿军篮球队。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随后,志愿军开始分批撤兵。1955年10月,马清盛所在部队受命回国。历时3年多,马清盛的志愿军生涯结束了。回国后,他来到沈阳军区,新的篮球篇章开启了。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人堂故事会 | 马清盛:我的抗美援朝